厦门大学“十一五”和谐校园建设规划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建设和谐校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迫切需要,是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和第十五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结合《厦门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基础
(1)我校和谐校园建设具有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校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大力弘扬以“四种精神”为核心的优良办学传统,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认真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依法治校工作全面推进,被教育部确定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关系逐步理顺,创新环境日益优化;学校八十多年积淀的优良办学传统得到弘扬;校园环境优美,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校园政治稳定、运转有序。所有这些,都为建设和谐校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我校校园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干部和教师的发展理念、业务能力和工作作风与科学发展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少数师生员工在理想信念、道德诚信、责任意识、心理素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办学资源在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方面尚待进一步改进;一些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尚需更好地解决和落实;校园及周边还存在一些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另外,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敌我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将更加尖锐复杂。对于这些问题,必须认真分析,制定对策,有效地加以解决。
二、和谐校园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根本要求
(3)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以和谐求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实现学校和师生员工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创建世界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4)建设目标:建成“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勇于创新、充满活力,诚信友爱、人际和谐,文明高尚、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学校的优良办学传统得到充分弘扬;依法治校、民主管理的各项措施得到全面落实;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创造活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更加繁荣,发展环境更加优化;形成师生员工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5)根本要求: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和谐校园建设的全过程、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得到切实贯彻和充分体现,为学校和谐发展提供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和谐校园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把握方向、夯实基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6)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建立健全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校院两级党委党校在理论武装和干部教师教育培训方面的主阵地作用。认真总结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抓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工作。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实践、辉煌的业绩、丰富的素材和生动的事例,进一步充实教育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7)大力建设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依托学校优势学科,整合力量,组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相关二级学科的建设,积极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的编写工作,推出一批高质量的辅助教材、课件和案例。
(8)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和普及。依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队伍,深入研究和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成果;加强学校理论报告员队伍建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展开多学科、多视角的宣讲,帮助广大师生提高观察事物、辨别是非、把握方向的本领。充分发挥报告会、主题活动、理论社团等载体的作用,积极探索在网上开展理论学习、宣传、探索与交流的新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在学习和实践中逐步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二)针对实际、增强实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
(9)加强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坚持提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相结合,创造工作条件和解决生活困难相结合,实行严格要求与落实人文关怀相结合,促进事业发展和实现个人抱负相结合,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创造条件,引导教师深入社会、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国情、民情,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不断调适心理、思想和工作状态。
(10)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教书育人能力。建立和完善新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制度,传承优良师德师风;每年教师节表彰一批师德标兵和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聘任、派出进修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修订完善《厦门大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厦门大学学术道德行为规范》等制度,规范教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风委员会在学术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营造潜心研究、严谨治学、诚实守信的学术氛围;加强教学督导工作,推动教师改进教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1)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继续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积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新办法,努力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格局。统筹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导师制,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统筹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广大教师要认真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影响、感染学生;管理人员要增强育人意识,把严格日常管理与引导学生遵纪守法、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后勤员工要努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学生办实事办好事,使学生在优质服务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12)切实抓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构建课内与课外、教育与指导、咨询与自助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加强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选修课,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支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的发展;建立和完善学生心理问题预警机制和干预机制,深入细致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引导和辅导工作。
(13)认真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进一步完善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体的学生资助体系。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制度;加强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助学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管理工作;大力倡导“以勤代补”,争取和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实施“社会助学工程”,争取和动员更多的社会有识之士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人文关怀。
(14)千方百计做好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开设一批优秀的职业生涯系列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加强就业指导中心建设,完善就业信息库、毕业生数据库建设,搭建富有厦大特色的就业信息平台和推介平台;努力开拓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就业工作队伍,为学生就业提供全过程优质高效的服务,千方百计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努力提高就业质量。
(15)深入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为目标,精心设计、周密安排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继续做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工作,启动“厦门大学山区小学支教团”工作,遴选一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到百所山区小学开展支教;开展“青年创业行动”、“青年文化行动”、“服务海西行动”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投身创新型国家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
(三)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16)弘扬办学传统,建设优良校风。秉承“自强不息,止于至善”的校训,大力弘扬以“四种精神”为核心的优良办学传统;结合学校历史传统和办学特色,发动广大师生员工共同参与,集思广益,进一步凝炼、培育和建设体现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优良校风、教风和学风;建好一批体现优良校风、教风、学风和办学传统的教育基地,完善陈嘉庚纪念堂、罗扬才烈士纪念室、鲁迅纪念馆、校史馆、人类博物馆、厦大长汀旧址等的建设,保护并开发好我校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贤、芙蓉、建南等嘉庚风格建筑群,展示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树立、宣传一批爱国敬业、为人师表、严谨笃学的教师典型,一批品学兼优、奋发向上、敢于创新的学生典型,一批德才兼备、心怀桑梓、热爱厦大的杰出校友和热心人士,激励、感召广大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
(17)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校园文化活动。以“爱国、敬业、成才、奉献”为主题,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国情教育和形势与政策教育活动,唱响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以“创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做文明厦大人”、“共铸诚信、共建和谐”为主题,引导师生员工深入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办好学生课外科技、文艺体育、社团组织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18)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继续实施“大学生全面素质教育工程”,把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融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各环节;建设好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逐步建立起内容覆盖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体系;开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办好“南强学术讲座”、“百科知识讲座”、“人文论坛”等高水平的系列讲座,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19)提升校园环境的文化内涵。增强“环境育人”意识,进一步完善校园规划、设计,更加突出人文气息和环境生态,把优美的建筑形体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把塑造艺术景观与展现文化内涵相结合,把合理功能分区与人文环境营造相结合,着力建设人文生态校园,营造富有厦大特色的校园环境,实现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20)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与管理。规划、建设好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加强出版社、各类报刊、校内广播电视等文化传播载体建设,加强课堂、论坛、讲坛等各类文化阵地的管理;要建设一批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优秀校园网站,强化管理、因势利导,有效引导网上舆论,使校园网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渠道、新平台。
(四)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充分激发师生员工创新活力
(21)健全民主科学的决策机制。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进一步健全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制度,健全党委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制定《厦门大学关于执行“三重一大”制度的规定》;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确保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进校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切实保障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2)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明确责权利关系;理顺院系行政组织与跨学科平台、基地的关系,建立有利于调动各方积极性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资源合理配置和开放共享的体制和机制。
(2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各类学历、非学历教育的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有偿使用制度,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校园;加强财务管理,严格财务监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切实防范财务风险;加强对招生、考试、收费、基建、物资采购、后勤保障等重要环节和重点部位的管理,健全核查制约的机制。
(24)着力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加强职员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强化岗位责任,规范工作流程,改进工作作风;制定并实施《厦门大学督办工作条例》,加强检查督办,确保政令畅通,狠抓工作落实;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促进管理信息资源共享,转变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以人为本、人尽其才,大力加强队伍建设
(25)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队伍选拔任用机制,扩大干部选任工作的视野和渠道,把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不断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兼具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师资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全员聘用制,健全有利于公平竞争、创新发展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环境;继续实施“厦门大学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大力加强“学术带头人+创新团队”建设,实现学科交叉和人才资源的最佳组合,鼓励团结协作,团队作战,联合攻关。
(27)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奉献精神强、善于与大学生沟通交流、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重视辅导员、班主任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把德才兼备、乐于奉献的人员选聘到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中来;建立规范的培训制度,提升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规范辅导员和班主任考核体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确保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
(28)抓好教育培训工作。认真落实《厦门大学“十一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以校院两级党委党校和厦门大学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主阵地,坚持把理论培训放在首位,加强政策法规、业务知识、文化素养和技能培训;分级分类抓好教育培训工作,把教育培训的普遍性要求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岗位人员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完善体系、落实责任,努力创建安定有序的“平安厦大”
(29)健全安全稳定责任体系和防控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稳定工作责任体系,严格落实维护学校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积极探索条块结合、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的“一校多区”安全稳定工作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校园安全稳定综合防控体系,形成综合治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30)积极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加强对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健全教育、管理制度,积极防范和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法轮功”等邪教组织、“三股势力”在校园内进行渗透破坏活动,提高广大师生的政治鉴别力和对各种腐朽思想的免疫力;认真排查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果断、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规范涉外学术交流活动,加强对接受境外资助的管理,做好外籍教师、外国留学生和在校举办国际会议的管理工作。
(3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加强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增强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加大校园治安工作力度,有效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保持良好的治安环境和校园秩序;加强校门、宿舍楼及各公共场所安全管理,完善消防、监控和报警设施,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加大交通安全管理力度,规范校园内车辆管理;加强食品、药品和危险品管理,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加强校内各单位、附属企业、建设工地的安全管理,确保安全生产;与地方有关部门联合开展综合治理,确保校园及周边安定有序。
(32)完善应急管理工作体系。加强对影响学校稳定各种信息的掌握、分析和研判,健全信息工作机制,做好预警预防工作;切实解决好关系师生员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根据《厦门大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定期进行演练,科学防范、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七)以人为本、多办实事,形成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良好氛围
(33)努力解决好师生员工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科学合理地配置各类办学资源,使资源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益;不断完善“一校多区”管理办法,提高各校区的运行效率;完善校园总体建设规划,使教学、科研和生活等功能分区更加协调,不断改善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在学校财力允许范围内,稳步提高教职工生活待遇;加强教职工住房的统筹规划,通过多种途径,着力解决好中青年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争取与市政府合作共建优质中小学,更好地解决教职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关心师生员工身心健康,建立师生员工“重大疾病”救助体系,完善教职工医疗、保险、体检制度和学生人身保险制度;做好离退休工作,落实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帮助他们解决好生活上的实际困难。
(八)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34)坚持统筹协调推动发展。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统筹处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统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统筹学科建设、队伍建设和创新平台基地建设,统筹办学经费、内部管理和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统筹各校区之间的关系,认真谋划校区发展的战略布局,认真研究校区发展的科学定位,认真做好校区发展的区域规划;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分清轻重缓急,有序推进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确保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5)突出提高质量推动发展。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大力实施人才培养“质量工程”和“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优化办学条件,着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36)突出科研创新推动发展。认真梳理各学科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态势,凝炼学科方向,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大力推进学科交叉,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构筑若干国家级、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培育创新团队,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学校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积极推进理论创新,为国家和区域发展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为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要贡献。
(37)突出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制定并实施《厦门大学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行动计划》,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科技服务和智力支撑。发挥在对台交流方面的区位优势和人文优势,为促进祖国统一做出积极贡献。
四、和谐校园建设的保障措施
(38)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学校成立和谐校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领全校和谐校园建设工作;各单位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本单位的和谐校园建设工作。
充分发挥校内宣传阵地的作用,广泛宣传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统一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认识,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积极参与,逐步形成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内合力。大力开展服务农村、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活动,密切学校与社会的关系,争取社会对和谐校园建设的支持,逐步形成和谐校园建设的校内外合力。
加大和谐校园建设投入,将和谐校园建设经费列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确保专款专用,提高使用效益。
(39)切实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构建和谐校园的本领。各级领导班子要加强团结、增强合力、共创和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起表率和带头作用;要把和谐校园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加强具体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检查;要加强调查研究,解决好影响校园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提高统筹事业发展、开展群众工作、协调利益关系、处理各种矛盾、激发创造活力、维护校园稳定的本领。
(40)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作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其成为建设和谐校园各项工作的有力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示范引领效应,以党内和谐促进校园和谐;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走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41)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在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三种意识”和“八个方面良好风气”;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思想道德修养,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加强监察审计工作,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处力度;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以优良的党风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42)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发挥我校各民主党派及有关团体的作用,及时通报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进展情况,凝聚各民主党派及有关团体的智慧和力量,齐心协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委会、学生会、研究生会等群团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组织工、青、妇、学、研各组织的成员积极投身和谐校园建设,形成推进和谐校园建设的强大合力。